从 “飞机飞两遍” 到 “腾空千里”: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,藏着中国人 76 年的底气

2025 年 9 月 3 日,长安街两侧红旗猎猎,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庄严肃穆。当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,从纪念碑向天安门广场行进时,没有伴奏音乐,只有队员们精准到秒的鼓点声 —— 这是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的开场,也是一场跨越 76 年的 “时空对话”:从 1949 年开国大典 17 架飞机飞两遍的无奈,到如今 “4 军种 + 4 兵种” 新型作战体系的亮相,每一步铿锵,都在诉说中国人 “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” 的底气。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1.从万国造到自主强

1949 年 10 月 1 日,开国大典上举行了新中国的第一场阅兵。当时,受阅的飞机仅有 17 架,为了让场面更加壮观,周总理说让飞机飞两遍。坦克是缴获日军的 “功臣号”,山炮依靠骡马拖拽,军装尚未统一,枪械更是来自多个国家的 “万国牌”。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然而,就是这样一支队伍,历经硝烟,缔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。

1950 年,国庆阅兵如期举行。这一年,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爆发,但在阅兵结束后不久,志愿军便跨过了鸭绿江。这一年,1900 匹白马组成的骑兵方队穿过天安门,这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骑兵方阵亮相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51 年,我们在战火中进行阅兵。当时,我们刚刚在朝鲜与美军激烈交战,炮兵、防空部队、火箭炮方队首次在阅兵中亮相。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52 年,阅兵依旧在战时状态下举行。这一年,公安部队和少数民族民兵大队加入了受阅方阵,彰显了我国内部的安定以及各民族的团结。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53 年,志愿军凯旋,朝鲜战争结束。这一年阅兵的特别之处在于,观礼台上坐着一群刚从前线归来的志愿军代表,他们的胸前挂满了勋章。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54 年,新中国成立五周年阅兵举行,我们的部队开始从骡马化向机械化迈进,武器装备逐渐统一,59 式坦克首次亮相。

1955 年,是我军实行军衔制后的首次阅兵,身着新式军装的军人整齐列阵,这标志着我军正规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
1956 年,阅兵在雨中进行,全体士兵原地待命,无一人动摇。

1957 年,新中国首次展示歼 - 5 喷气式战斗机。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,看着我国自制的飞机飞过,笑着说:“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。”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58 年,首都民兵师和女民兵首次接受检阅,民兵方队由工人、农民、学生组成。

1959 年,新中国十周年大阅兵规模空前,99% 以上的装备实现了国产化,59 式坦克、各种炮兵装备、雷达、导弹等陆续登场,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。

此后,由于种种原因,国庆阅兵中断了 24 年,直到 1984 年才再次举行。1984 年,改革开放后的首次大阅兵举行,我们第一次展示了中远程和洲际导弹,女兵方阵也首次出现在阅兵队伍中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99 年,建国 50 周年世纪大阅兵,42 种武器装备中 90% 以上是国产,新成立的陆航、海军陆战队、预备役等部队首次展示。导弹方队气势恢宏,现代化小区彩车首次亮相,展示了经济发展的成就。

2009 年,新中国 60 周年阅兵,无人机、信息化装备首次亮相,歼 - 10、歼 - 11 等战机飞越天安门,装备的完全国产化水平大幅提高。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2015 年,为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,首次在非国庆节举行阅兵,抗战老兵乘车接受致敬,99A 坦克、东风 - 21D 等明星装备公开亮相,此次阅兵的主题是铭记历史。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2019 年,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阅兵,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首次阅兵。168 架飞机飞过长安街,东风 - 17 高超导弹首次露面,全体系自主装备震撼全场。

2.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

今年的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,没有刻意追求 “数量”,却处处透着 “大国自信”。那些细节里的感动,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戳人心: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旗杆下,三名分队长行军刀礼,动作如出一辙;挂在旗杆上的大国旗面积 16.5 平方米,队员们用精准的配合,让国旗伴着朝阳缓缓升起,每一个动作都藏着 “敬畏”。

礼炮鸣放时,战士们三人一组,一人装弹、一人传弹、一人退弹,全程保持跪姿 40 分钟,没有一丝错漏。他们的膝盖抵着地面,就像先辈们当年抵着敌人的炮火,坚守着 “不能退” 的信念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“势如破竹”“杨靖宇支队”“平型关模范连”…… 一面面战旗不是绣出来的,是战士们用鲜血染、用生命拼出来的。擎旗的现役军人,肩扛的不只是旗帜,更是当年部队的精神血脉 —— 从抗战到如今,“保家卫国” 的初心从未变过。

仪仗大队正步步幅 75 厘米,误差不超过 1 厘米,走在最前的党旗、国旗护卫队,已完成超 300 次重大任务;高擎军旗的三名士兵是 90 后,平均身高 1.89 米,眼神里满是 “接过接力棒” 的坚定;海军方队平均年龄不到 21 岁,是全场最年轻的队伍,却透着 “少年强则国强” 的底气;空军方队全员来自一线战斗部队,火箭军方队由全国百个单位精选的导弹手组成,每一步都踩着 “能打仗、打胜仗” 的节奏。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最让人振奋的,是首次系统亮相的 “4 军种 + 4 兵种” 新型结构 —— 除了陆军、海军、空军、火箭军,航天、网络、信息支援、联勤保障部队也加入方阵。这不再是 “单一兵种撑场面”,而是现代战争 “体系作战” 的框架,是中国国防 “全方位强” 的证明。

 

3.这盛世如你所愿

从 1949 年到 2025 年,76 年时间,中国完成了从 “飞机飞两遍” 到 “体系化作战” 的转变,从 “万国造” 到 “全自主” 的跨越。阅兵场上的每一件装备、每一个方阵,都不是 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 “里子实力”—— 是工业体系的完善,是科技水平的提升,是一代代中国人 “不服输、不放弃” 的结果。

看着镜头里那些眼神坚毅的年轻士兵,看着天空中呼啸而过的国产战机,突然懂了 “底气” 两个字的含义:不是靠别人施舍,是靠自己争取;不是靠虚张声势,是靠硬实力说话。

 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这盛世,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先辈们用鲜血铺就,是我们用奋斗守护的。而我们这一代人,还要继续走下去,让 “从强到更强” 的故事,在更多个 80 年里,续写新的篇章。

 

 

 

 

News.

行业资讯